記者葉立斌/綜合報導  (轉貼)

m10nnsqthuvnp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色西裝,電腦和公事包,沉沉地掛在肩膀上,才走出高鐵站已經汗流浹背,他看來像個業務員。只不過,公事包內唯一的產品是他自己,以及厚厚的博士論文。在清華大學拿到理工博士的林凱民(化名),過去一年半,投了將近60封履歷到各大學院校。

「每一所都要準備履歷、要影印、要裝訂、郵寄資料,」他形容。好不容易有7、8個面試機會,命中率約1成5,「有面試就很開心,表示在上百位競爭對手中,已經擠進前6到8名。」

他西裝筆挺從新竹、台北,一路到高雄、花蓮,整整繞了台灣一圈。眼前的美景對他而言,全是黑白。

繼「流浪教師」之後,台灣從2006年出現了「流浪博士」一詞,主計總處調查,博士生畢業1年後,待業或失業比率達4.5%,比高中職還高。博士失業,問題嚴重。

【缺乏舞台、被迫西進】

但今年8月,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卻指出,台灣已經進入「人才斷層」期,與他國競爭,台灣將「死狀甚慘」。為何碩博士人數持續暴增,人才卻有「斷層」?原因之一,是台灣的博士們被迫出走。

鏡頭回到林凱民,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前,他才去中國大陸一所知名大學應徵,2週後傳回好消息。「台灣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我們只好到別的地方找舞台,」他語氣悵然。台灣還是他的第一志願,但他覺得,「留在台灣,找不到國立大學教職;到私立學校,可能3年後就倒了,更沒有保障。」他將前往的大陸系所,已有3位台灣去的教授和助理教授。

國內碩博士生雖然大量膨脹,出路卻屈指可數。最近10年,台灣163所大學院校,培育出的博士畢業生,從一年1,500人,暴增1倍半到一年3,846人。但大學專任教師增幅,卻遠不及博士的養成速度。從90學年到100學年,不過擴充12.5%,從4.4萬人增加到5萬人。僧多粥少,博士生要擠進學術殿堂,難上加難。

【教職難尋、企業不愛】

當然,找不到工作,更關鍵的原因,是博士真正的「斤兩」─能力。台灣把博士生當作「學術工作者」訓練,拿到國內知名大學理工博士的朱建(化名),回憶在學校所學,多要求做好研究、寫成論文。

「但在台灣,如何寫論文,比如何做研究重要,」他說,為了符合學校的「集點」制度,好做論文的研究,比創新研究更受青睞,「學校要求有2篇SCI論文,就想辦法湊滿2篇,而不管對產業有沒有貢獻。」導致學術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更不斷擴大。

【「雙薪教授」卡位  出路更難】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周平,2年來不斷寫文章,希望立法規範「雙薪教授」:制止公職或國立大學退休人員,轉任私校任教領雙薪。

據教育部2010年統計,退休公職人員轉任教職的共有1,351位,其中38位轉為私校校長、1,247位轉任教授或副教授。「這些雙薪教授若退位,多少能消化過剩的博士人力,」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威霆說。

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認為,教育部應趁勢利用市場力量,進行大學規劃分類,發展各自特色。更重要是根據國家藍圖,對博士數量進行宏觀調控。國家發展和產業結構、人才教育環環相扣,「這其中從經建會、經濟部、勞委會到教育部,都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在法國拿到博士學位的李威霆語重心長。

m10nnsqthuvnp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商「大」風潮/小7變大7 全家快成你家


m10nnsqthuvnp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10nnsqthuvnp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次演講後的提問時間,有個年輕人說他只要問三個「小」問題。他的問題是:「大學生活要如何選擇重點?」、「畢業後工作態度應該如何?」、「生命到底是什麼?」我說這不是「小」問題,是大哉問。

另一個年輕人直接問我對嚴長壽先生最近在某次演講中說的那一段話的看法。據「報導」說,他在一場教育部內的演講批評了現在的年輕人傲慢、自負,嫌兩、三萬元的待遇太低寧願留在家裡待業啃老。他建議年輕人在待業的時候,可以去做一些無薪但卻是社會公益的工作,可以藉此開拓視野,換取一些進社會的寶貴經驗。他也提到年輕人會有這樣的態度和學校的教育太重視功利有關,學校沒有教孩子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在網路上有些年輕人對嚴先生的看法很不以為然,認為無薪去做公益事業或是低薪為企業工作,都是鼓勵社會的不公不義,是企業家對年輕人的剝削。提問的年輕人在我尚未回答問題前,已經先表達了他的不滿。

根據我的經驗,許多言論經過媒體報導,再加上一部分「網友」的反應,會重新組成另一種「新」的論點,會稍稍偏離當時演講者所說的完整內容,這也是後來一些朋友拒絕接受媒體訪問的原因,因為媒體會各取所需去頭截尾,將你的觀點配合他們想要的觀點對外發表,往往會背離受訪者的初衷。我猜測嚴先生在教育部談的應該還是和教育有關的政策吧?所以應該是錯誤的教育政策和方向,誤導了年輕人的功利思想,成了不願意付出關愛和熱情,只在乎薪水多寡的現實主義者。所以重點應該是在教育的謬誤,而不是針對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提出批判。

首先,我們得承認社會上還真的存在一些啃老族。啃老族的形成和我們父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有關。有不少台灣的父母親對待孩子是過度的保護,但是也過度的期待。

這些年輕人一旦離開了校園,踏進了現實的社會,當現實和想像有了差距,期待落空後,無法調適身段,只能退縮回到可以繼續保護他的家庭裡面,至少衣食無缺。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無老可啃」的年輕人,他們畢了業先欠了一筆學貸,如果無法立刻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通常就會再花更多錢去學習一些學校沒有教的技能,然後找一些沒有太多保障的臨時工,餐廳、便利商店、健身房、寵物店、傢具店、送貨車上,街頭巷尾,到處可見這些辛苦的青春身影。如果能得到一年一簽毫無保障的聘雇工作,像是得到了寶一樣,都可以考慮成家立業了。

在這樣廉價又殘酷的惡劣環境中,年輕人怎麼會有自負傲慢的條件呢?或許,那些外在的表象只是用來掩飾內心的尷尬、焦慮、憤怒和自卑吧?

在某一次新進人員的口試中,有一位工作八年換了五個工作的年輕應徵者很篤定的坐在幾個主考官面前,她主動的回答了大家的疑惑。她說︰「我知道你們一定不會想要錄取一個那麼會換工作的人,因為我可能對公司不忠心,我可能對工作缺乏熱誠。不然,就是我和人很難相處的人。錯了。我是一個認真工作也很討人喜歡的人。就是因為我對工作充滿了期待和想像,我才會不停的換工作。我工作,只為了我自己,我想在我的工作中學習新的事務,我想在我的工作中得到成長,是和我的公司一起成長、發展。我如果發現自己在這家公司已經毫無成長的可能,公司也毫無發展的可能,我卻繼續留下來,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公司。當我發現自己無法對公司有任何貢獻時,還不離開,難道想繼續混日子嗎?我的人生才剛開始,我不想打混!

這個年輕人真的很優秀,我們以第一名錄取了她,我請人事單位安排她和我單獨見面。三天後人事單位告訴我說,她在另一家公司也是以第一名錄取,她決定去那家公司比較有發展可能的公司上班。雖然我們無緣成為同事,但是她的一席話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年輕世代的觀念。

這個小故事也替我回答了台下的年輕人的三個問題,教育、工作、生命,都是為了讓小我不斷的成長,讓大我得到發展。所以你工作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自己的學習和成長,公司因此也得以不斷的發展壯大。作者:小野


m10nnsqthuvnp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